【知识付费】年轻人的第一笔智商税?——论互联网知识付费
浏览:2533次
互联网的发展让线上与线下的界限越来越模糊,所有人都在拼命想,如何把线下的生意装进互联网这个大筐子里,利用互联网的传播度,让这门生意扩大规模,获取利益。
大部分利用互联网的生意都是需要一个实体的,互联网在一项交易中更多扮演的是提升双方效率的角色,像滴滴打车、淘宝都是拥有实体的,不论你买到的是东西还是服务,总有一个实体作为支撑。而知识是没有实体的,不是现在没有,是从来都没有过。
知识付费正是互联网发展大潮中数据化的冰山一角,正是由于知识的「无形」,与互联网的无形如出一辙,似乎互联网就是为了承载知识而生。
互联网上的知识付费,更像是游戏,买的是一种精神服务。
❶
诞生于焦虑的知识付费
知识付费的诞生
知识付费是如何诞生的?其实自古就有知识付费这门生意,从古代学生拿着腊肉去拜师学艺,到当代父母给你掏钱请家教,都是知识付费。然而今天我们所讨论的知识付费,是基于互联网语境之下的知识,相比传统的学习,互联网似乎进一步抹平了获取知识的门槛。做到了孔子口中的:有教无类。
学习就像打游戏一样,通过自己对未知的探索获得乐趣,正是这帮真正喜欢学习新知识,并且热衷于分享的人,到了互联网时代,发现原来学习也能成为一门生意。
学习这门生意能再竞争如此激烈的互联网生存下去,主要还是因为互联网。
都说当代人更叫焦虑了,在互联网之下,原本与他人的比较,只能通过家长们的口耳相传来流通,现在则变成了在互联网上随处可见。「我不如别人」这种想法出现的频率也越变越多。自然就需要一个宣泄的出口,而这个出口就是大 V 们所营造的乐园——知识付费。
消解焦虑
当下互联网的知识付费与传统教育没有本质区别,学校里老师用语言将教科书里的知识传授给我们,而我们习惯了这种被动接受而不是主动探索,离开学校以后,就会产生一种没有学习的焦虑,改变被动接受的习惯去自主学习又太过困难,于是就去寻求新的老师。
知识付费最大的能力就是消解焦虑,本着「充钱就会变强」的古老法则,坚信只要有钱,即便是上学也学不进去的知识,到了大 V 口中,就能变得简单易懂,并且能快速掌握,进而升职加薪,出任 CEO,迎娶白富美 ……
出于权威的极度信任,让大部分人认为「我没学好是学校老师水平不行,只有掏钱听来更有名的老师的课,就能学会」。
大部分人总喜欢把原因归结为「外因」,这才导致了屡屡的挫败。
学习是政治正确的遗传
经历了从封建到开放,中国人尝到了知识带来的甜头,对知识的崇尚达到了无以复加的高度。这种想法在我们父母辈尤为盛行。相信小时候大家都经历过,想要买玩具,父母会骂你就知道玩,一旦想要买辅导资料,二话不说就掏钱。
只要把钱花在知识上,就是无条件的正确,在父母看来这是政治正确,于是这种思想被我们继承下来,仿佛把时间花在知识上就要更高尚。
比起花时间去刷抖音、快手,用总会觉着花几分钟看一本书的快速讲解更加高级。实际上都是为了获取一种快感,并没有什么高下之分。
普适性
知识付费并不像传统的网课那样具有高度的针对性,比如你学英语,就报英语班,学编程,就报编程班。知识付费的内容更像是一瓶万金油,覆盖的群体更大,能解决的问题也更笼统。比如帮你构建知识体系、帮你更高效的工作这样的宏大命题。
给人一种感觉:我都可以学,都对我有帮助。
快
天下武功,唯快不破。除了谁都适合,知识付费还很聪明的贴近了互联网的本质——高效。把一本十几小时才能读完的书,浓缩成半小时的音频,不仅缩短了接受知识的时间,还用最舒适的方式让你接受知识。
完美切中了当下人们的痛点,给我最好的最快的。满足快速接受新知识的同时,也满足了学到更多的快感。
❷
知识付费
真的能学到知识吗?
了解过知识付费的人,大多都知道网络上的知识付费都是为了让你短时间掌握某个知识的,比如 30 分钟解读一本书,一个小时了解一个行业等。
于是我们设计了一个不严谨的实验:
以《未来简史》这本书为例,以我本人为样本。首先,我是没有看过这本书的,我的另外一位同事花了 12 小时看完了这本书,并且把自己觉得重要的部分划线,共计 21299 字,比起原文的 30 多万字缩短了十倍。
第一步:我去喜马拉雅听了一段接近 50 分钟的音频(付费),并且做了 1000 多字的笔记。总体用时是超过一小时的,途中会是不是暂停下来做笔记。
结束后的感觉是这本书并没有吹得那么神,虽然接触到了一些新鲜的概念,但是并没有对我的三观造成冲击,也无法给我未来工作带来太多帮助。即便是拿出去跟人吹牛逼也没有很能说服别人的概念。
第二步:考虑到「听」属于被动接受,而「看」是主动学习,于是我找到了另外一个平台——得到,同样是《未来简史》这本书,不同于听,我阅读了 15751 字的听书文稿,花费一个小时左右。
最终获得的结果是:完整的理清了这本书在讲什么,并且确实对我的认知造成了冲击,让我对这本书产生了兴趣。
考虑到两个讲书人对本书的理解不同、两次接触这本书导致知识累加达到阈值,不能完全判断出听与看,或者说被动接受和主动学习的差异。
第三步:对照「听书文稿」,以及同事 12 小时的「读书精华」,看两者的差异。
最终我个人的主观结果是:听书文稿中的内容丰富程度不如读书精华,很多读书精华中的观点,听书文稿中并没有。毫无疑问,书的丰富程度是听书没办法比拟的。
看同事两万字的读书精华时,也消耗了近一个多小时,并且由于某些部分是没有前后文的,会出现难以理解的部分,而听书文稿则是别人总结好一套完整的体系,让你尽可能汲取书里的精华,是相对省力的做法。
以上所有事做完,我已经花了 4 个多小时了,是同事读这本书时间的三分之一,实际上对这本书也只是大概了解。
但我仍然觉得听书是有用的,前提是你要自己去思考,做笔记,并且经常回顾。打个比方,听书就像看影评,虽然你知道了影片的来龙去脉,故事如何发展,但你仍然没办法真切体会到电影中所传递出的情感。
知识付费也是这样,相比系统学习来说,只是走马观花、浮光掠影。
❸
如何正确使用知识付费
从知乎 live 到喜马拉雅、得到,甚至混沌大学、豆瓣时间,国内知名的知识付费栏目我多多少少都有涉猎,在知识付费方面还是有一定经验的,有几个个人观点和大家分享:
1、学知识最好系统的学,找本专业书认真看,比网上的老师靠谱很多。网上这些知识付费更多是针对你如何学的更高效。
2、不要妄图一小时或者一周,掌握一个别人好几年都无法掌握的技能。
3、不要变成知识的收集者,而是知识的使用者。对知识有贪心是好事,但不能太贪,什么都想学,最终就是成为知识的收集者,一边满足于自己收藏了多少知识,随时就能学,一边看到这么多知识就发现不知道从哪个入手,最终什么也没学到,却又沾沾自喜。
4、知识付费对我来说最大的作用是筛选,当我遇到一本书,不知道好坏时,我会先选择去听别人是如何讲述这本书的,再判断我是否读。
5、知识付费还能让你快速了解一件事,或者一个行业,一个人在一个行业内多年的摸爬滚打得出的经验,毫无疑问是值得新手去学习的,比起百度来说更加精准和有深度。当然只是最浅薄的那种了解,详见第 2 条。
6、无论学什么,最好养成自己思考的习惯,比起听,我更推荐看,被动接受让我们有种很舒服就享受到知识的错觉,这种听来的知识是最容易忘掉的。就拿我听过两遍的书《局外人》来说,即便是听过两遍,我依然只能记住几个核心观点,具体讲了什么完全想不起来。
7、钱真的不是万能的,至少在学习这件事上,它可以帮你学的更快,但不能帮你学。
最后
我丝毫不怀疑知识付费能学到东西,前提是你不贪多、不求快。
互联网时代让我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,大家都想快速成功,想赚快钱,想走捷径。但越是在这样的时代,踏实才是难能可贵的。
历史无数次告诉我们,努力才是成功的正道。最讽刺的是,你学着大 V 们的二手知识,却永远无法成为像他们那样的人。
世界上唯一的捷径,就是不走捷径。